地方行政區圖
江西十三府道里圖
Atlas of Jiangxi Province漢 語 拼 音 | Jiangxi shi san fu daoli tu |
---|---|
製圖年代 | 清康熙21 年前後(1682-1691) |
原圖尺寸 | |
板式類型 | 彩繪、冊頁 |
材質 | 絹本 |
色彩 | |
數量 | |
類型 | |
典藏國別 | |
典藏單位 | 大英圖書館(British Library) |
原藏目錄連結 | http://explore.bl.uk/primo_library/... |
徵引書目 | 雍正《世宗實錄》,卷89,〈7 年12 月.乙巳〉。 雍正《世宗實錄》,卷104,〈九年三月.庚辰〉。 康熙朝《東華錄》,〈九年七月.辛酉〉。 北京第一歷史檔案館藏,《清宮內務府造辦處輿圖房活計檔》。 |
備註 | Add. MS. 16356 |
分享 |
圖題〈江西十三府道里圖〉,全圖冊由總圖〈江西省全圖〉及所轄13 府(南昌、饒州、撫州、廣信、臨江、南康、瑞州、九江、袁州、建昌、吉安、贛州、南安)及各府共轄75 縣共14 幅絹本彩繪組成。全圖未註比例及圖例,方位標示於圖左、右,註明東、西;全圖採南上、北下;各圖圖沿四周並註記相鄰界州、縣。圖中描繪的方式,山巒以青綠設色、傳統皴法表示;河川敷以翠綠色,水面墨色魚鱗紋表現。境內長江蜿蜒流經北部省界,各府轄內河流錯綜;北部湖泊面積甚廣,其中以鄱陽湖最大,圖中俱一一呈現。部分河段描述沙洲、河灘或磯頭,表現出長江河床的若干特色。府、州、縣治以環狀城牆描繪;城牆內外衙署、村落、橋樑、寺塔、驛所、學堂均描繪形象表現且註記文字標明名稱;各府、縣的庠序標注特別清楚,為本圖最明顯特色。
江西的行政區劃,清襲明制,變化不大;雍正(1723-1736)以後始有若干變革,但都未反應在圖中,說明本圖冊完成於雍正之前。省境最早的變化,如雍正七年(1729)南昌府吳城鎮移往南康府(雍正《世宗實錄》,卷89,〈7 年12 月.乙巳〉)、雍正九年(1731),廣信府永豐縣改稱廣豐縣(雍正《世宗實錄》,卷104,〈九年三月.庚辰〉),圖中都未反應。但圖中「贛州府」治內清楚標示康熙九年(1670)所置的「贛南道」(康熙朝《東華錄》,〈九年七月.辛酉〉),說明圖繪於此年之後。
其次從《嘉慶一統志》各府、縣學的記載對照圖冊位置,幾乎可斷圖冊或繪於康熙21 年(1682)前後。《大清一統志》載:「(饒州府)『萬年縣學』在縣治東,明萬曆43 年(1615)建,明末燬。本朝順治九年(1652)建於縣西,康熙四年(1665)遷縣東,13 年復遷於此」、「(南康府)『都昌縣學』在縣治西金街嶺,唐咸通(860-874)中建在縣東南,明萬曆(1573-1620)遷縣治西,本朝康熙11 年(1672)又遷小南門外」、「(九江府)『瑞昌縣學』宋慶曆(1041-1048)中建於縣南,嘉泰三年(1203)遷今所。順治15 年(1658)遷北門岡,康熙12 年(1673)復故址」、「(建昌府)『建昌府學』在府治西,宋太平興國四年(979)建,明弘治五年(1492)遷府治北,本朝康熙21 年復遷故址」、「(建昌府)『南豐縣學』在縣治南。宋慶曆(1041-1048)中建,本朝康熙13 年(1674)燬,19 年(1680)重建」、(瑞州府)『筠陽書院』在府城南……蘇轍謫筠州,兄軾便道視之,寓此。明正德八年(1513)建為書院,明末廢。本朝康熙九年,知府劉登科重建」、「(贛州府)『長寧縣學』在縣治東,明萬曆四年(1576)建,本朝康熙18 年(1679)遷縣西」。比對圖冊所描繪與《一統志》所載若合符節,圖示位置透露了繪圖的年代。似乎康熙二十幾年以後,圖中所示新建或遷址的學宮,與《大清一統志》所載多不符合:「『南安府學』在府城內,即濂溪書院故址,舊在城東門外,宋淳化(990-994)中建,本朝雍正七年(1729)遷建今所」、「(南安府)『大庾縣學』在府城東,舊府學東北,宋慶曆中建於府學左,後遷建縣治西南,元遷今所,本朝康熙30 年(1691)重建」。
根據《天下輿圖總摺》記錄各地進呈清宮地圖清單,其中「江西」項下載:「康熙24 年(1685)2 月14 日外進〈江西總圖壹張〉、〈江西府圖拾參張〉。康熙25 年(1686)9 月24 日外進〈江西總圖壹張〉、〈江西府圖拾參張〉」(北京第一歷史檔案館藏,《清宮內務府造辦處輿圖房活計檔》)。判斷本組圖或為其中之一。
本圖可與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〈江西省輿圖〉(平圖21298)、〈江西吉安府圖〉(平圖021462)、〈江西圖〉(平圖021474)、〈江西全省道里圖〉(平圖021528-9)、〈江西南昌府屬八州縣地輿圖〉(平圖021532)、〈江西饒州府屬七縣地輿圖〉(平圖021533)、〈江西廣信府屬七縣地輿圖〉(平圖021534)、〈江西九江府屬五縣地輿圖〉(平圖021535)、〈江西建昌府屬五縣地輿圖〉(平圖021536)、〈江西撫州府屬六縣地輿圖〉(平圖021537)、〈江西南康府屬四縣地輿〉(平圖021592)、〈江西臨江府屬四縣地輿圖〉(平圖021593)、〈江西袁州府屬四縣地輿圖〉(平圖021594)、〈江西吉安府屬四縣地輿圖〉(平圖021595)、〈江西瑞州府屬三縣地輿圖〉(平圖021596)、〈江西贛州府屬十二縣地輿圖〉(平圖021597)、〈江西南安府屬四縣地輿圖〉(平圖021598)及美國國會圖書館藏〈江西全圖〉(gm 71005110)對應參照。
江西的行政區劃,清襲明制,變化不大;雍正(1723-1736)以後始有若干變革,但都未反應在圖中,說明本圖冊完成於雍正之前。省境最早的變化,如雍正七年(1729)南昌府吳城鎮移往南康府(雍正《世宗實錄》,卷89,〈7 年12 月.乙巳〉)、雍正九年(1731),廣信府永豐縣改稱廣豐縣(雍正《世宗實錄》,卷104,〈九年三月.庚辰〉),圖中都未反應。但圖中「贛州府」治內清楚標示康熙九年(1670)所置的「贛南道」(康熙朝《東華錄》,〈九年七月.辛酉〉),說明圖繪於此年之後。
其次從《嘉慶一統志》各府、縣學的記載對照圖冊位置,幾乎可斷圖冊或繪於康熙21 年(1682)前後。《大清一統志》載:「(饒州府)『萬年縣學』在縣治東,明萬曆43 年(1615)建,明末燬。本朝順治九年(1652)建於縣西,康熙四年(1665)遷縣東,13 年復遷於此」、「(南康府)『都昌縣學』在縣治西金街嶺,唐咸通(860-874)中建在縣東南,明萬曆(1573-1620)遷縣治西,本朝康熙11 年(1672)又遷小南門外」、「(九江府)『瑞昌縣學』宋慶曆(1041-1048)中建於縣南,嘉泰三年(1203)遷今所。順治15 年(1658)遷北門岡,康熙12 年(1673)復故址」、「(建昌府)『建昌府學』在府治西,宋太平興國四年(979)建,明弘治五年(1492)遷府治北,本朝康熙21 年復遷故址」、「(建昌府)『南豐縣學』在縣治南。宋慶曆(1041-1048)中建,本朝康熙13 年(1674)燬,19 年(1680)重建」、(瑞州府)『筠陽書院』在府城南……蘇轍謫筠州,兄軾便道視之,寓此。明正德八年(1513)建為書院,明末廢。本朝康熙九年,知府劉登科重建」、「(贛州府)『長寧縣學』在縣治東,明萬曆四年(1576)建,本朝康熙18 年(1679)遷縣西」。比對圖冊所描繪與《一統志》所載若合符節,圖示位置透露了繪圖的年代。似乎康熙二十幾年以後,圖中所示新建或遷址的學宮,與《大清一統志》所載多不符合:「『南安府學』在府城內,即濂溪書院故址,舊在城東門外,宋淳化(990-994)中建,本朝雍正七年(1729)遷建今所」、「(南安府)『大庾縣學』在府城東,舊府學東北,宋慶曆中建於府學左,後遷建縣治西南,元遷今所,本朝康熙30 年(1691)重建」。
根據《天下輿圖總摺》記錄各地進呈清宮地圖清單,其中「江西」項下載:「康熙24 年(1685)2 月14 日外進〈江西總圖壹張〉、〈江西府圖拾參張〉。康熙25 年(1686)9 月24 日外進〈江西總圖壹張〉、〈江西府圖拾參張〉」(北京第一歷史檔案館藏,《清宮內務府造辦處輿圖房活計檔》)。判斷本組圖或為其中之一。
本圖可與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〈江西省輿圖〉(平圖21298)、〈江西吉安府圖〉(平圖021462)、〈江西圖〉(平圖021474)、〈江西全省道里圖〉(平圖021528-9)、〈江西南昌府屬八州縣地輿圖〉(平圖021532)、〈江西饒州府屬七縣地輿圖〉(平圖021533)、〈江西廣信府屬七縣地輿圖〉(平圖021534)、〈江西九江府屬五縣地輿圖〉(平圖021535)、〈江西建昌府屬五縣地輿圖〉(平圖021536)、〈江西撫州府屬六縣地輿圖〉(平圖021537)、〈江西南康府屬四縣地輿〉(平圖021592)、〈江西臨江府屬四縣地輿圖〉(平圖021593)、〈江西袁州府屬四縣地輿圖〉(平圖021594)、〈江西吉安府屬四縣地輿圖〉(平圖021595)、〈江西瑞州府屬三縣地輿圖〉(平圖021596)、〈江西贛州府屬十二縣地輿圖〉(平圖021597)、〈江西南安府屬四縣地輿圖〉(平圖021598)及美國國會圖書館藏〈江西全圖〉(gm 71005110)對應參照。